为什么你累死,也教不出自觉主动的孩子?别人却轻轻松松? 趣书品鉴     2022-09-16 22:07    

孩子刚刚降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懵懂又可爱,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长大、乖巧懂事,不惹父母生气。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身边的人谈论起自己的孩子时总是一脸愁相,抱怨着孩子不好好吃饭、上课不认真、喜欢在学校惹事,同时也非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主动又自觉,根本不需要父母管。有的家长会说:“唉,天生的,他们爸妈就是命好。” 我们都知道,寒窗苦读十余年一定是艰辛的,而天生就自觉爱学习的孩子少之又少,根源在于,那些孩子的内驱力被充分激发了出来。 有内驱力的孩子,对知识、学习、解答问题感兴趣,他们会主动思考,自觉安排好学习任务,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就像“老牛拉破车”,家长老师在后面催一下、“抽一鞭子”,才肯向前移动一步,他们在学习、思考中都是被动的。 这样的孩子,即便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知识的简单,有父母老师督促着,成绩还看得过去,但到了高中、大学等更高的阶段,知识更多更深更难,是被动式学习无法应对的,成绩一落千丈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01 之前有一个话题引发了热议:如何让孩子讨厌玩游戏? 实际上,你需要像监工一样每天盯着孩子玩游戏,给他设定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比如打到全区前3名; 当他没有达到目标时,就拿他和别的玩游戏孩子作比较,“游戏都打不好,将来有什么用?” 在孩子玩得好的时候,给他一些奖励,玩差了的时候,马上变个脸,给点惩罚。 相信我,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丧失对打游戏的兴趣,因为打游戏让他感觉不到快乐和成就感,只有家长的冷嘲热讽。 其实在这个问题中,把“游戏”换成学习是一个道理。 很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尽心尽力,身心俱疲,可孩子在学习上还是懈怠拖延、一点也不自觉,原因恰恰在于,家长的迫切地“望子成龙”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得不到赞美的孩子,无法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1)唠叨督促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度操心,把本该让孩子自己管理的事情揽到身上,比孩子还要着急、忧虑。 比如催着孩子写作业,不厌其烦地跟孩子讲今天的作业是什么,生怕孩子漏了忘了,爱跟孩子讲大道理,讲学习的重要性。 本该孩子自己记着、自己思考的事情,家长都帮他提醒着、留意着,长此以往,孩子便学会了依赖,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总是唠叨,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叛逆心理,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2)包办控制 对教育的焦虑,让许多家长变成了孩子学习上的“经理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安排、规划好各种学习任务、兴趣班补习班,孩子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只能机械地听从指令,做家长让他做的事情。 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自主感,孩子感觉到能自己决定自己想做什么事情。 家长的这种包办控制,毫无疑问,影响了孩子的自主感,进而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 孩子发现自己只能乖乖听话,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得不到重视,对学习的主动性便越来越差。 (3)不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还有很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会许诺孩子考到多少分、多少名、认真写作业,就给孩子买喜欢的东西;表现不好了,就收回孩子的一些“权利”等作为惩罚。 心理学研究表明:可预期的奖励,会破坏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喜爱和兴趣。 长此以往,孩子会把来自父母的物质奖励作为好好学习的“报酬”,而不是在学习中学到新知识、获得进步而产生的成就感、自信心。 这种成就感、自信心,才是激发内驱力、让人能够坚持、不断努力下去的重要条件。 很多家长教导孩子,却无法掌握正确的方式,往往导致事倍功半,每天除了辛苦上班,还要教育孩子,让家长身心俱疲、力不从心。那为什么另外一家长能够轻轻松松教出自觉又聪明电话孩子呢? 教育家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拥有改变着人生的力量。 其实大部分的家长都没有太多时间能够教育、管理孩子,但是他们找到了这套《优秀少年成长必读书目》来作为自己教导孩子的帮手。 这套书共有四本,分别是《管好自己,我能行》、《成功,必须有好习惯》、《我要对自己负责》、《爸妈不是我的佣人》。这套书让无数家长不再担忧,让孩子自己阅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充分成长为一个自律、自信的人。 少抽两包烟,给孩子买这样一套书,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觉的学习习惯! 厂家特惠,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现货速发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