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面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但从根本来看,更受益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益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当一个小小的孩子无条件地信赖我们,爱我们,依恋我们,把自己完全地交托给我们时,那种被信赖、被爱、被依恋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这种美好的感觉对于我们的心灵,无疑是最好的滋养。关于这点,只有亲手带过孩子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二,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原生家庭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确实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父母有很多的抱怨,甚至愤怒。当我们抱怨、愤怒,我们是不会快乐,不会幸福的。 当我们在内心深处无法与父母和解时,受苦的一定是我们自己,同时,也有我们的父母。通过养育自己的孩子,我们才能学会站在父母的立场看问题,更好地体会父母当年的不易,也理解他们当年给予我们的,已经是他们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它会有助于我们更快达成与父母的和解。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要从全然地接纳自己的父母,也接纳自己,与父母和解,也与自己和解开始的。 其三,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有什么样的问题,父母往往也有同样的问题。或者当我们对孩子的某个问题表现得特别敏感时,它投射的恰恰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但是很多问题,我们平时是视而不见,或者没有能力察觉的。 甚至,当我们将问题投射到外面时,我们对问题的解读可能是扭曲的。这种被扭曲的解读会蒙蔽我们,让我们看不到真相。有了孩子之后,这些问题才会更多更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透过观察、了解、分析孩子,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反观自心,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获益许多。 比如,你被孩子的某个行为困扰,那就试着问自己:孩子为什么出现这个行为?是我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吗?哪些情形下,他会出现这个行为?哪些情形下,他并没有出现这个行为?这个行为的出现有什么规律?这个行为代表他有什么样的心思/需求/企图?我如何才能了解到这些?如果我是孩子,处在他这样的年龄,我会不会出现类似的行为?或者处在与他类似的环境,我会不会有同样的反应? 如果是别人的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我会怎么解读与应对?别的家长可能会怎么解读与应对?为什么我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如此敏感,反应如此激烈?它勾起了我什么样的回忆?让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想要孩子的某个行为转向,有哪些方式可以达成目标?如果某种方式不管用,问题出在哪里?孩子这个行为真的像我想象的那样那么严重吗?如果逆向思维,又有什么样的结论? 像这样一路追问下来,在试着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不仅读懂了孩子,也读懂了自己,亲子双方都因此获得一个疗愈的机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给自己的思维设限,并且时时反观自心,试着跳出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更快速地摆脱困扰,找到更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同时在其他方面也获得超出我们想象的提升。因为育儿的理念、方式、方法与处理人生其他问题的道理本质上是相同的,所谓事虽有异理却一如,都是可以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