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上海的不少商场显现出冷清的态势。 克而瑞资管通过对上海内环、中环、外环以及远郊20余个涵盖大型集中商业、半开放式街区商业、地铁商业及区域型社区商业等项目实地调研后发现,上海重点商业项目平均空置率达到了9%,要显著高于北京、广州、深圳,同时比杭州和武汉等热点城市还要高。 从疫情后恢复程度来看,郊区的商业项目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核心区。如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黄金地段的浦东正大广场,空置率飙升至34%,而位于七宝外环线的华润万象城,空置率仅有0.6%。 郊区和市区商业项目空置率显现分化 受疫情影响,上海商业平均空置率不断走高,至2022年2季度,疫情加剧了空置率上升,达到7.0%,超过警戒线2个百分点,打断了自2021年以来的恢复进程。 我们认为,5%是一个城市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的警戒线,也是商管企业运营的首要标准之一,高于这个标准购物中心整体经营将受影响。 由于企业通常以出租面积来核算空置率,碍于数据可获得性,克而瑞资管的调研用“空铺数”来核算空置率。聚焦此次调研的上海20个典型大型商业,从“铺位空置率”来看,重点项目平均空置率已达9%,高出商场空置率警戒线4个百分点。 内环、中环、外环、远郊大型核心商业恢复程度不尽相同,空置率情况分化严重,郊区由于受疫情影响相对较轻,且商业资源密度相对较低,空置率明显优于市中心项目。 在上海解封后,外环主力商业项目恢复情况整体优于市区项目。调研显示,目前外环主力(包含闵行、青浦、宝山、松江)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为5.8%,而市区主力项目平均空置率达到了11.48%。 为何郊区和市区商业项目恢复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实际上,郊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轻,再加上商业资源密度相对较低,疫情后人流、客流得以快速恢复。而市区目标消费客群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上海封控后核心商圈白领收入降低,叠加封控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出购物、就餐频次减少,社交频率降低,整体消费降级明显,再加上市区商务旅客大量减少,导致空置率大幅增加。 餐饮、零售、体验类业态受影响最大 疫情后,上海商业购物中心出现了同区域但空置率分化的情况,一些品牌更强、定位更高,且经营能力更强的商业项目空置率更低,而优质的商业品牌也正在向优质商业项目集中。 在这一轮“关店潮”中,餐饮、零售、体验类业态受疫情影响闭店最为明显。 从整体来看,各大项目关店的业态中,占比最高的餐饮业态达到了39%,其次为零售业态(包括服装、化妆品等)。体验类业态,例如小型萌宠乐园等占比约20%。餐饮与儿童教培正式恢复营业时间较其他业态较晚,餐饮业态正式恢复堂食为6月29日,儿童教培则至今未有明确正式营业时间通知。 此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个体户、加盟商受疫情冲击明显。以餐饮业态为例,小吃简餐类相比正餐关店情况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为小吃简餐经营主体主要是个体小商户,资金实力较为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其次为一些品牌的加盟商户,关店数量也相对较多。 下半年空置率或将继续走高 上海线下消费零售经历了长达3个月的停滞,即便是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来,线下零售恢复依然乏力。 6月以来,相关市场显现出上海的线下商业零售恢复乏力。全上海市租金水平尚未恢复至疫情前,且目前显著低于其他重点商业城市。 典型重点商圈平均租金走势全线下行,且降幅较为显著,二季度租金较一季度降幅多在30%以上,其中,小陆家嘴张杨路市级商业中心商圈租金降幅最大,二季度租金下降48.5%至10.3元/平/天。再加上目前客流显著下降,对商业中心全年运营造成了较大影响。 在调研过程中,某地铁商铺运营商表示,由于消费客群以过境人流和附近办公人群为主,疫情前周一到周五运营为高峰期,周六为平日60%,周日为平日的50%,疫情后人流同比降低28%,受此影响,周度平均每人营业额同比降低22%。 此外,购物中心客流下降非常明显,并影响到全年利润创收。以餐饮业态恢复情况为例,正值七八月暑期的购物中心消费旺季,但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出现。据多家知名连锁餐饮品牌透露,近两月营业额仅恢复到2021年同期的八成左右。 整体来看,疫情对上海零售商业地产带来较大冲击,且这一影响仍在持续。疫情反复使线下消费需求疲弱,而消费总量、消费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正在对原有商业市场造成冲击,最大的表现就是当前商业中心空置率上升、客流量持续下降,如果此类现象一直持续,则有可能导致城市的商业经营再次调头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