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岁以后基本是以自我为中心,还不会分享。家长应该给1~3岁的孩子进行物权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对玩具和物品是拥有物权(拥有权)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的,同时也要告诉他,别人的东西是属于别人的,在没有得到别人同意时是不能拿的。孩子只有明确物权,拥有了物权意识以后才能够谈分享,因此明确物权是以后学习分享的前提。 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是孩子以后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一个有力手段。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 自网络,侵权立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肯定孩子物权的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一些分享行为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出表率,如家里好的食品或者物品大家共同分享等。如果祖孙三代一起生活,就要尊老爱幼。同时,家长言谈话语中不能给孩子灌输自私的观念。父母如果做到先人后己,孩子以后就会模仿。 平时,家长应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大家听,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分享快乐和忧伤,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上的分享。家长还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触,在一起玩时,要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属于他的,他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着玩,玩后要把对方的玩具还回去。当孩子大方地拿出自己的玩具让大家玩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孩子逐渐学会了物质上的分享,并体会分享的快乐,也初步地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利用玩具进行交往的方法。 让孩子学习分享,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强迫孩子进行分享,这样孩子就体会不到分享后的愉快体验,反而让他时时处处充满了危机感。强迫孩子分享,长期发展下去危害不小。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维护和珍惜自己的权益,也不会去争取自己应该获得的权益,或者由于分享而产生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促使孩子更加自私,占有欲过强,遇到一些利益问题时往往过于计较,从而失去朋友和他人的信任,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平时,孩子将他的食物给家人分享时,家人一定要接受,并且及时夸奖孩子分享做得好,而不要边赞美边拒绝、然后表扬孩子做得好。如果家长拒绝了,几次以后,孩子会认为这是个形式,大人并不会吃。如果某个时候家长真吃了,孩子就会接受不了而哭闹或大发脾气。 另外,几个孩子在一起玩,通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事情,这个时候大人不要过多地参与,先让他们自己解决。父母也不要给孩子灌输“这玩具很贵的,不要让别的小朋友玩”这种思想,很容易让孩子不肯分享。如果孩子还是很自私,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和食品与大家分享,家长可以买来孩子非常喜欢的食品,当着孩子的面告诉他:“这种食品是我喜欢吃的,只能我自己吃,因为宝宝就是这样做的。”孩子享受不上美味时就会认识到得不到分享是痛苦的,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原来做得不对,这也是一种移情教育。当孩子认识到自己原来做得不对时,家长再将美味的食品分享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分享是一件美好的、快乐的事情。当然,对于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也应该允许孩子暂时保护,不能要求孩子什么都分享。 孩子学会分享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家长不要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