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在孩子身边的“毒友谊”,对娃伤害大,父母别不重视 网易     2022-07-07 22:31    

到表姐家去做客,看到表妹正在训孩子:“他都那样对你了,你还找他玩干什么?你不会找别人玩啊,不和他一起玩你会死啊!” 我把一脸怒火的表姐劝住,向表姐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小外甥在学校里有个好朋友,可是这个小外甥口中的好朋友,表姐却一点也喜欢不起来。 这个孩子喜欢处处打压小外甥,每当小外甥考试考不好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吹嘘自己多么厉害,多么聪明,小外甥就是笨,再怎么学也比不上他。 小外甥带的零花钱,几乎全给这个孩子买零食和玩具了,有时候还会带着小外甥干一些出格的事情。 表姐不止一次地告诫小外甥,不许再和他玩了。小外甥有时候也有点不想和他一起玩,但往往没几天,就又和这个孩子玩在了一起,表姐又生气又无奈。 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父母还能够决定孩子的交友圈,然而等到孩子上小学后,特别是中学后,孩子的交友父母则很难再去控制。 孩子的群体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孩子的世界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那么单纯。在孩子的群体和交友中,有很多孩子正处在“毒友谊”当中而不自知。 孩子处在“毒友谊”时候的外在表现 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同伴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很多孩子在交友时,并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友谊,哪些是“毒友谊”。 育儿专家艾琳·伦纳德博士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中总结了“毒友谊”的几个特征。 ·孩子经常不开心甚至哭泣; ·自尊心经常受挫; ·为了讨好朋友委屈自己; ·被嘲笑、轻视; ·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总是得不到重视和认可; ·在一段友谊中一直没有进步; ·产生厌恶自己的想法。 年龄大的孩子还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分析清楚,有些年龄小的孩子,很可能都搞不明白自己的情绪,对父母也讲述不清楚。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如果和一个朋友在一起,朋友的举动让你心里感到不舒服了,你提出抗议,可对方仍旧没有任何改变,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孩子正在处的友谊是“毒友谊”。 “毒友谊”对孩子的伤害很大,父母别不重视 “毒友谊”对孩子的伤害,主要会造成2种不良的后果: 1、让孩子界限不清,头脑混乱 我的小外甥经常利用自己的零花钱给他的朋友买零食和玩具,便是界限不清的外在表现。 其实我的小外甥也不是没有对这件事情反抗过,他也说过你又不是没有零花钱,你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呗,为什么总是花我的零花钱。 可那个孩子却一把搂住小外甥,说:“咱俩都是好哥们,好哥们花你点零花钱不是很正常吗?再说了,我上次不是还帮你做什么什么事情了吗?怎么花你点钱你就这么小气了。” 小外甥就这样,被那个孩子的三言两语搞得头脑混乱,也觉得好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从而不再去思考“我的”和“你的”界限问题。 2、容易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的年龄比较小,与人相处的范围也不是很广泛,因此会分外珍惜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当孩子处于一段“毒友谊”时,容易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为了这样的一段友谊,做出无底线的牺牲。 比如为了和同学能够融入在一起,就给对方买喜欢的零食和玩具; 当和对方发生矛盾的时候,即使自己没有做错,为了和对方和好,也会优先道歉; 当对方要求自己做一件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时,最终为了讨好对方也答应下来。 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的主人公松子,一直在想各种办法讨好父亲,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一个鬼脸赢得了爸爸的笑容。从此,她一生中做了无数次的鬼脸,以为这样就可以讨好父亲,讨好别人。可是,这个可怕而滑稽的鬼脸,却吓到了所有人。而松子,一生都处在被别人嫌弃当中。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逃离“毒友谊”的怪圈 作为家长,我们固然不能处处限制孩子交朋友的权利,但是对于孩子身边的“毒友谊”,家长们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地去干涉。 1、平时多关注孩子,多和孩子沟通。 孩子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毒友谊”当中,不管是内心还是外在,都会有所改变,作为父母,不管平时有多忙,也要对孩子的状态多加留心。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上述几种特征的时候,就很可能说明孩子正在处于“毒友谊”当中。这时,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沟通,询问孩子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倾听孩子的讲述,理解孩子的心情。 父母在听完孩子的讲述后,可以对孩子客观地复述一下事实,帮孩子理清思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帮孩子做出决定。 2、通过引导,让孩子学会判断和思考 针对小外甥的交友问题,我问他:你每次花自己的钱给别人买零食,你内心愿意吗? 小外甥内心当然不愿意,但又觉得是好朋友,花点钱也是应该的。 我又和小外甥一起分析,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成长,而不是一方一味地付出。 看到小外甥对好朋友的定义已经认清了之后,我又引导他,事情一码归一码,而不是混乱在一起去谈论和解决。 等到小外甥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后,对于这段友谊是否要继续下去,到底应该怎么继续下去,我留给他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承认,他交了一个坏朋友,而是引导孩子对这段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通过分析,学会如何分辨真正的友谊和”毒友谊“,自己的得出结论。 毕竟,父母不能为孩子扫清所有的障碍,教会孩子如何判断和思考,孩子在未来的交友上,父母也就放心了很多。 总结 友谊,在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孩子之间的友谊同样弥足珍贵。 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让孩子远离“毒友谊”。但让孩子远离“毒友谊”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一起努力变得更好。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