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赖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欢玩不想写作业……和他们说自律,似乎很难。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自律非常重要。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难完成自己设下的目标。 自律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一个自律的孩子的养成,纵然有孩子自己的原因,而其背后的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01 父母是高度自律的家庭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朝着什么样学。 不自律的家长很难教育出自律的孩子。试想如果我们小时候,一个吸烟酗酒通宵打麻将的大人,反复对你说:“你要多看点书”、 “你怎么就知道玩”......这样的“言教”对孩子来说,毫无说服力。 家长是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行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极有可能有样学样。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02 对孩子信任和放手的家庭 对孩子充分信任,父母舍得对孩子放手,孩子才有机会自己做主,才能体会到自我管理的乐趣,才能形成自律的内在动力。 有个朋友,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在家里装上了摄像头,只要她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在家里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偷懒,她就会在手机这头吼上一嗓子,孩子又乖乖地坐回书桌前。 刚开始,她洋洋得意,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大神器,可以24小时无死角地督促孩子,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在她看不到的时候偷懒。 直到有一天,她去接孩子的时候,老师把她留下谈了话。 老师说,她家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学习的自觉性很差,上课经常走神,需要老师多次提醒,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只盯着一个孩子。 她很生气,孩子怎么会这样,她可是为了孩子操碎了心,在家一刻都不敢放松,孩子在她眼皮子底下还是很听话的。 后来,一个同学家长提醒了她:你是不是管孩子管太严了,他什么事都要听你的,自己从来做不了主? 那天晚上,为了孩子的问题,她跟老公谈到半夜,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撤销家里的摄像头,给孩子自主权。 那段日子很难熬,她怕自己一放手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更是自由散漫了,她努力地忍,忍着不催孩子,忍着不盯着孩子写作业,忍着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定。 一个月下来,她发现孩子没有变得更差,反而有了一定的积极性,玩到一定的时间,不用自己催,自己会去写作业。作业不用自己反复检查修改,也没有多少错误。 那一刻,她觉得轻松了很多。 03 制定规则并遵守的家庭 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好管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控制不住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比如看电视、吃糖果…… 通常情况下,孩子是不会有“我只能看一会电视”或“糖果我只能吃一颗”这种想法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帮助制定规矩了。 比如,每天吃糖果只能吃一颗;想看电视每天只能看15分钟等等。规矩既然制定了,就要严格执行,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耍赖或是哭闹妥协。 通过制定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规则,让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内。让孩子知道,有了规则就要执行,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习惯了。任何事情,形成了习惯,就不再需要别人一再的提醒,而是内化为自觉。由被动变主动,这才是自律的不竭动力。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答:那些不自律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有个高赞的回答戳痛了无数人:成为不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更不要谈梦想的实现了。只会被迫的生活,而不是每天以一个好的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养育一个自律的孩子,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克服。 而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