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化妆品? 根据《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儿童化妆品是指适用于年龄在12岁以下(含12岁)儿童,具有清洁、保湿、爽身、防晒等功效的化妆品。 此前,由于儿童化妆品无类似玩具的以数字形式明确标示产品适用年龄的包装标签要求,所以一般根据产品的使用说明,标识标志,外观设计等因素来从严判断产品是否是儿童化妆品,比如标识“适用于全人群”“全家使用”等词语或者利用商标、图案、谐音、字母、汉语拼音、数字、符号、包装形式等暗示产品使用人群包含儿童的。 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新增了儿童化妆品专属“小金盾”标注,强制要求所有儿童化妆品必须在销售包装展示面进行标注,方便了广大消费者选用合适的儿童化妆品。 安全起见,在选购儿童化妆品时,如果发现部分不标注“小金盾”的化妆品有宣称类似“全家使用”,或者产品包装外观形式非常卡通且带有低龄化倾向的,建议不要选购此类产品给儿童使用。 “食品级”儿童化妆品? 《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已明确规定儿童化妆品标签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者食品有关图案。同时要求相关责任人应当采取措施避免儿童化妆品性状、气味、外观形态等与食品、药品等产品相混淆,防止误食、误用。 化妆品与食品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化妆品的安全性与是否“可食用”没有任何关系,也就不存在所谓“食品级”化妆品。 除了关注儿童误食误用以外,我们还应当特别警惕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长辈,避免购买类似的产品,防止发生错误喂食。 所以,强烈建议父母或长辈不要选购任何包装形式类似食物外观的,或与常见食物包装形式类似的,或者产品气味、形状等与食品类似的化妆品给儿童使用,例如:巧克力形状或味道的香皂、包装像糖果的唇膏、外包装酷似奶茶的洗衣液等,以免误饮误食。 防腐剂添加不可避免,学会判断很重要 在购买儿童化妆品时应该重点关注产品的成分和标识,成分表中排名越靠前的成分,在产品中的含量越高。 《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儿童化妆品中使用的原料在安全、稳定、功能、配伍等方面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评估所用原料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其中香料香精、着色剂、防腐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儿童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种类不会超过3种,也会尽可能少用表面活性剂,特别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透皮促进剂等。 目前护肤品中常用的防腐剂有(越靠前的成分刺激性和致敏性越低): 多元醇类; 苯甲醇、脱氢乙酸、水杨酸、苯甲酸、苯甲酸钠、苯氧乙醇、脱氧乙酸; 对羟基苯甲酸酯、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羟苯甲/乙/丙/丁酯等; 甲基异噻唑酮(MIT)、氯苯甘醚等; XX咪唑烷基脲、DMDM乙内酰脲等; 卡松即甲基氯异噻唑啉酮(CIT)、三氯生等。 认准标志,不会选错 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儿童化妆品标志——“小金盾”。 依据《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儿童化妆品应当在销售包装展示面标注“小金盾”,非儿童化妆品则不得标注。 依据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的公告,自2022年5月1日起,申请注册或进行备案的儿童化妆品,必须标注“小金盾”; 2023年5月1日后生产或进口的儿童化妆品,必须全部标注“小金盾”。 2022年5月1日前申请注册或进行备案的儿童化妆品,未按照规定进行标签标识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在2023年5月1日前完成产品标签更新。 买儿童化妆品时发现包装上没有生产日期,我们可以根据产品的保质期(一般是3~5年)和限用日期推出产品的生产日期。 “小金盾”是儿童化妆品区别于成人化妆品、消毒产品、玩具等其他易混淆产品的实物区别性标志。 儿童化妆品应该具有的功效 儿童化妆品主要有清洁、保湿、爽身、防晒等功效,按照《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规定,使用人群为“婴幼儿”(0~3周岁,含3周岁)的,功效宣称仅限于清洁、保湿、护发、防晒、舒缓、爽身;使用人群为“儿童”(3~12周岁,含12周岁)的,功效宣称仅限于清洁、卸妆、保湿、美容修饰、芳香、护发、防晒、修护、舒缓、爽身。 对功效宣称为卸妆、美容修饰、芳香、护发的,不建议日常使用,应当根据使用方法中明确标识的使用场景、使用频次等来使用。 如果在日常选购中发现有不在上述规定范围内的其他功效宣称的儿童化妆品,不建议购买使用。 最后,儿童化妆品是最安全的化妆品之一,“安全”也是儿童化妆品法规制定的基石。安全第一,功效其次。所以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使用,尤其是功效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皮肤年龄的护肤品才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