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没有改变动机时,无论父母如何碎碎念,都是没有用的 网易     2022-06-21 22:50    

孩子的行为模式,一定满足了孩子的某些需求,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因应困境,才会如此僵化且无法轻易改变。既然他的需求被满足了,那么孩子自然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那些所谓的改变,其实是大人对孩子的期待。常常有家长和我抱怨:“我叫他念书他都不念,一直在滑手机,作业拖到很晚才写。他再这样下去,考不上高中,以后该怎么办?”对于孩子的消极、怠惰,我们总是又急又生气,也更加担心孩子的未来。改变,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一样。当孩子没有改变动机时,你再怎么碎碎念,都是没有用的。 有时候改变对孩子而言,可能真的太难了。例如成绩要进步十分,不仅要愿意学习(有学习动机)、上课要专心且认真听讲(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听懂老师所教的(信息处理及阅读理解能力),回家还要复习(时间管理),不懂的地方要有勇气问老师或同学(自我测验,及解决学习困难),考试时不能太紧张或太松懈(处理焦虑),作答时不能粗心大意(具备考试策略,及细心)……等,缺一不可。只要这其中一项孩子无法达成,考试成绩就无法进步,因此,放弃是更容易的选项。而孩子真的不希望成绩变好吗?其实孩子念书就和大人减肥一样,可能有意愿但做不到。 换个角度︰看见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满足了什么需求。其实,孩子现在的行为模式,一定满足了孩子的某些需求,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因应困境,才会如此僵化且无法轻易改变。被分手的孩子,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试图从网络中得到“爱与隶属”的感觉。因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爱,也没有好朋友;在网络上却有志同道合、一起破关的朋友,那会是多大的拉力!孩子已经用他的行为,满足了他的内在需求。既然他的需求被满足了,那么孩子自然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那些所谓的改变,其实是大人对孩子的期待。 当我们稍微转移目光,先不急着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是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当我们这样做,或许就能理解孩子心里的矛盾挣扎,例如:孩子知道沉迷网络不好,也看到自己的成绩每况愈下;但在网络中,才有志同道合、能一起冲锋陷阵的朋友。因此,孩子一边自责,却也无法离开。其实,孩子可能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法,感到十分矛盾纠结。因此,当孩子又被父母责备时,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反而更想从网络世界中找到能了解自己痛苦的人。大人的责备,无法让孩子减少使用网络,反而把孩子给推远了。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