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一件不小的挑战,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知识?孩子不适应学习生活怎么办?不少家长在“幼小衔接”这一时期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 本期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裴盈在讲座中分享了幼小衔接的三大关键步骤。 什么样的孩子在幼小衔接过渡会更顺利呢?在我们这么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从家长端、学校端都收集了很多信息,我们发现。有以下四个特点的孩子在过渡时会更顺利: ■能调节:“衔接”就是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这样一个状态,一切都是陌生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些事能很好的习得,有些事不能很好掌握,产生挫败。这时候我能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状态,回到正轨,是非常重要的。 ■会生活:孩子能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有的家长会问,会生活有那么重要吗?家长可以去小学门口一年级的放学队伍观察,往往能看到两种孩子,一种是穿戴整整齐齐的、书包、水杯都放得很整齐,在等家长。另一种孩子我遇上过,在冬天,书包拉链也没拉上,羽绒服拉链也敞开,帽子、手套、围巾都没带好,匆匆忙忙地跑来等着家长接。这过程中,孩子会照顾自己,在这些情况下就能更从容不迫。 ■会交友:在学校有没有人愿意帮他?在他情绪不能调节时能安慰他? ■爱学习: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有没有胜任力?能不能听明白、能不能学会? 具备这四个特质的孩子,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会更顺利。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时间练习。我们就从幼小衔接中家长容易忽略的、对孩子的品质影响很大的、现在立刻就能着手做的三方面来分析。 #1 第一步:看到变化 家长可以先看一下这幅图,孩子从幼儿园学生到小学生的过程中,变化是什么?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我挑几个重点说一下。 第一个是学校、环境的变化。 学校地址变了,意味着早起的时间、上学的交通工具、路程可能都会变化,这对孩子是会有影响的。大家可以想象在幼儿园,一间大教室就能解决吃喝玩乐、休闲、学习的事,非常方便孩子去生活。 但是到了小学,这些事可能要上上下下跑好几层楼才能完成。 班级的桌椅摆放就是这样的,只能坐着。要活动就要去操场固定区域。如果要找老师,不像幼儿园一样有老师时刻关注你,孩子可能得自己去老师办公室找。 这些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孩子能不能知道这些地方在哪?想做什么事情需要找谁帮忙?有些孩子也不知道课间十分钟是什么概念,来不来得及来回上厕所?可能就上课迟到了,或一着急弄裤子上了,感到丢脸,就会影响他后续的学习情绪。 所以,学校的任何环境、结构变化,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多影响。 第二个是学习,在幼儿园,孩子更多的是“玩中学”,知识是体验地、玩耍地学进去,一节课可能是20分钟。 但是小学里的知识是要从课本上学,一天可能是6节正课,需要坐在课堂上。这两者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孩子能不能掌握上下课铃声?这个过程中要做什么?孩子真的清楚吗? 第三个是要求,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要求就是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如果还能学一点就更好了。 但是到了小学,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预期一下就高了很多。家长的预期有没有范围?家长有没有和孩子讨论这件事? 其他变化,例如老师,幼儿园的老师更多的是照顾的角色,我们能听到孩子管老师叫“妈妈”,但是很少听到孩子管小学老师叫“妈妈”。小学老师也有照顾的部分,但更多的是教育和引导。 家长首先要看到变化,原来小升初会有那么多变化,每一个变化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需要他消耗能量去适应。家长可以提前预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就不会那么焦虑。 除此之外,看到这些变化就是希望让家长能更理解孩子,孩子每天到学校不仅是面对学习那点事,如果孩子在过程中发脾气、不愿意起床、抱怨上学没有意思时,家长可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也可以更合理的期待。 #2 第二步:转化视角 在此之前,家长可以先思考一个问题,这也是很多家长会犹豫的问题:是否要让孩子提前学习知识? 不能提前学习知识,不然孩子上学就不好好听课了。 要提前学习知识,不然孩子上学跟不上。 这两种声音都很常见,家长往往很纠结。这时候,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再看看呢? 我希望孩子可以专心听讲,所以我要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 我希望孩子跟上学习进度,所以我要培养孩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不要……不然就……”这是问题视角,为了避免问题而做的选择,孩子能不能做到无法预期,这很容易造成焦虑和紧张的感觉。 “我希望……我可以……”这是目标视角,带来的是一个行动方案,目标是明确的。 举个例子:不要总是看手机,不然眼睛就看坏了! 这句话转换成目标视角:我希望孩子能养成好的用眼习惯,所以我要和孩子商量一下用眼时间,当我们把视角转换之后,我们能更有目标的行动,传递给孩子的也是正向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焦虑和紧张。 #3 第三步:练习倾听 这个听起来非常常见,在幼小衔接中怎么体现呢? 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场景,思考在这个场景中有多少指令:在语文课上,老师说:“请把书本翻到15页,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我是小学生》,请找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小学生活的句子,并用直线标出来。 这是小学课堂上常见的指令,这里面就包含了6个指令。对孩子来说,倾听指令这件事并不容易。 那么,家长可以如何教孩子倾听? ■ 倾听动用耳、眼、脑,多感官一起协作完成。 ■ 教孩子倾听,从倾听孩子开始。比如家长说:“上课好好听、认真听。” 孩子能理解吗?“认真听”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当家长认真倾听孩子的要求时,家长的动作、神态都会给孩子留下记忆,输入他的大脑。孩子就可以模仿、学习,什么是“认真听”。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听到了?倾听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是需要倾听和反馈的。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今天8点我们来看绘本好不好?”孩子答应之后,在7:50问问孩子,还记不记得一会儿要干嘛?跟孩子确认,还剩10分钟,这时候能不能把玩具收一收?反复确认和反馈,能让孩子觉得这件事他能完成,也不会觉得被强迫,而是在和他确认过程中需要做什么。 总结一下,在这三步骤上,家长到底可以怎么行动起来?这里给出一份具体的行动方案,家长可以收藏并实践起来。 第一,看到变化,适应任何事情都要看到哪变了,才能做出调节。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孩子一起列出幼儿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并讨论,让孩子提前有心理预期。 第二,列出几条您对孩子的担心,并把这些担心转化为目标导向的语句。 第三,每天练习倾听5分钟。这对亲子关系也有好处,每天抽一点时间不看手机、不看电视,就听孩子聊聊天。 这三点是家长可以立刻行动起来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