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女儿逛街,在我们路过一家母婴店的时候,看到不少人围观,同时伴随着哭吼声。 “快起来,我数三声,一、二、三”,见女儿依旧躺在地上打滚,爸爸表示很无奈。围观者告诉我,这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看上了一个玩具,但是爸爸嫌贵不愿买,所以小女孩就在母婴店门口哭闹,最后干脆直接躺地上打滚。 在日常生活中,这是非常熟悉的场景,相信不少父母都遇到过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的事件。面对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都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围观的群众,更是感到无比尴尬。 “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然后扭头就走。 “你想挨打是不是”,然后开始打孩子。 “唉,真是拿你没办法,买吧”,然后离开。 以上三种方法,是不是比较常见?分别是威胁、暴力、妥协。这几种方法也许偶尔会管用,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却不小。 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这三种常见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一)“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然后扭头就走。 逛超市和商店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要买玩具而哭闹的场景,有的家长会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追上去。 当孩子发现父母走了,自己还呆在原地的时候,内心是恐惧的。威胁孩子的效果往往比较好,但是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多次使用这个方法,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减弱,变得更黏人。 (二)“你想挨打是不是”,然后开始打孩子。 有的父母脾气比较暴躁,给孩子好好说,孩子仍旧哭闹,于是就直接动手打孩子。原本哭闹的孩子就愈加放声大哭,或者强忍着不哭。 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当孩子被父母打时,会让孩子心理产生明显的恐惧感,形成自卑心理,导致孩子性格懦弱。另外,孩子很容易跟父母有样学样,容易导致孩子脾气暴躁。 (三)“唉,真是拿你没办法,买吧”,然后离开。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内心如刀割,想方设法让孩子不再伤心难过,于是,只有满足孩子的要求。 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宠孩子宠到毫无原则和底线。 有一次,孩子要买一个变形玩具,朋友一看价格瞬间脸色不好了。但孩子抱着玩具不肯走,哭声也越来越大,朋友说:“不就是要个玩具嘛,买。宝贝儿,别哭了。”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瞬间停止哭闹。 如果让孩子养成习惯,那么孩子就会误以为只要哭闹就可以解决问题,只要哭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长此以往,孩子一遇到问题就会选择哭闹。 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父母做好“四步法”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一样,或许哭闹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任由孩子哭闹,但也不能通过威胁、打骂的方式消极应对。 不妨了解一下,面对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四步法”如下: 第一步:父母保持冷静 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很容易激动。原本是想安慰哭泣的孩子,可是好说歹说都无法改变现状,再加上围观群众无形之中增加的压力,所以父母很容易怒火中烧。一旦怒火被点燃,很可能就会上演“亲子大战”。 所以,面对这样的场景,父母首先要保持情绪稳定,做做深呼吸,或者心中默念“我生的”,以此平复心情。 第二步:带孩子离开伤心地 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无论父母讲什么道理他都无法听进去。如果这时候想趁机教育孩子,那么将会是徒劳的。 父母首先平复一下心情,然后带孩子离开,比如到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不在人前批评、教育孩子,是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也是取得孩子信任的方式。 同时,带孩子离开,也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尽快冷静下来。 第三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不是用更大的音量压住孩子,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应该第一时间理解和接纳。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因为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而崩溃大哭,她的做法值得学习。 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我知道”是十分简单的三个字,但却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对他的理解、明白他的感受。简单的一句话,意味着接纳和共情。 第四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生气或哭泣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等孩子情绪渐渐稳定之后,再去跟孩子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买那个玩具?”其实毫无疑问,肯定是因为喜欢。听到孩子的回答之后,然后给他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我们买一个其他的玩具好吗?或者等生日的时候再买好吗?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所以才会在遇到问题是不知所措、产生情绪问题。孩子闹情绪时,家长应该理性对待,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情绪环境,帮助孩子迅速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健康成长。 3岁女儿识字量远超同龄人,方法用对,认字一点都不难 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或许小时候早有征兆,父母早发现才能早纠正 老师天天追着孩子跑,妈妈用了一个方法,孩子专注力好、理解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