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打就要打!”,除了关爱,还要让他懂得敬和畏 百家号     2022-06-09 22:50    

中国有句老话:"黄金棍下出好人,黄金棍下出孝子",自古以来,不少家长都对孩子实行过“棍棒教育”,虽然打骂不可取,但有时该打还是要打,一味地讲道理反而是没用的,而“打孩子”有时候却能发挥出不错的教育效果。 奉行“棍棒教育”的父母认为只有孩子的身体感受到了疼痛,才能够对父母产生敬畏,对父母言听计从。也有的父母认为"棍棒教育"应该被淘汰,长期打孩子会让他们和产生心理阴影。 那么到底该不该打孩子呢? “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要让孩子懂得敬和畏,知道自己的错误,长大后才不会出现打骂父母的行为。 相信多数家长在打完自己的孩子之后,看到孩子哭都会有一点后悔,责怪自己打孩子的错误性。 其实想知道孩子该不该打,家长可以先了解孩子挨打和不挨打的区别。 1.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强 许多内心脆弱的孩子都是从小到大没挨过打,就算犯了错误,也只会不痛不痒的说教。这样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长大后反而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被打击到,经受挫折的能力弱,总是想着依靠父母,无法独立。 2.约束孩子的行为 许多家长认为打骂孩子会让他感到恐惧,害怕与自己亲近。然而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从来没打骂过孩子,突然被训斥当然会不适应,或者是因为家长的打骂过头了而出现恐惧心理。而那些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就不以为然,因为已经经历过。而适度的体罚会让孩子做事之前先考虑父母,起到约束作用,也能督促孩子积极上进。 3.让孩子不会再犯同样的错 当孩子犯错时,不能一味的溺爱包庇,适当的惩罚反而有好处。只得到过奖励赞美的孩子容易养成骄傲的习惯,受过惩罚才知道自己的错误,以此来改正。而身体上的疼痛更能让他记住,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该打还是要打,但也要讲究方法,掌握分寸。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们在犯了错误之后也希望被家长原谅,也希望被父母平等对待。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学会冷静分析孩子的问题所在,不要只会用责骂的语言对孩子,这样只会让他产生抗拒情绪,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帮助解决问题,引导他独立思考,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在小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坏毛病,这些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坏习惯都与父母的培养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尽早给孩子立规矩,以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于有钱的父母。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在孩子还没有对文字敏感的时候,图画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之一,孩子通过一些图画可以慢慢地改正自己的一些行为。 此套全彩绘全套共10册,由多名育儿专家联合编写而成,绘本中每一个故事是经精心设计,从多个维度对孩子加以引导,孩子听了后,可以更加的有自信、有毅力、有诚信、有爱心、有自律和有担当父母可以作为睡前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也可以自己观看书中生动有趣的图片。 尤其在3-6岁的时候,是培养孩子优秀人格、优秀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时期,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缺席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导。父母再忙也要抽点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在3岁之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作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作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健全的性格会让“雏鹰”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不要错过了帮孩子变优秀的最佳时期。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