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差? 百家号     2022-05-12 22:23    

朋友最近正在为处理和孩子的关系而烦恼,因为她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了。以前还能好好地说上几句,而现在只要一开口,就像有一场大战在等待着她。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为什么现在的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亲子账户的余额已经透支了。 我们都知道,银行账户就是平时把钱存进去,作为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而人与人之前的情感,也有一个情感账户。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写的: “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是的那份安全感。” 能够增加亲子关系情感账户存款的,有尊重、爱、信任、支持、鼓励等等。而粗鲁、威胁、失信、暴力等,就会减少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可能会出现透支,甚至是亲子关注开始亮红灯。 别让你的面子,透支了情感账户 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 小朋友来家里玩,看上了妞的玩具。那个玩具是她最喜欢的,所以,她不愿意给小朋友玩。刚开始的时候,我问她可不可以先给小朋友问下,她一口拒绝了。 于是,我又给她讲道理,说小朋友要学会分享。如果你去别人家,别人肯定也会给玩具你玩的。但是,妞依旧不为所动。 讲道理没有用,我就跟她谈条件,如果她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了,给她奖励一块巧克力。妞依旧不肯收手。 最后,趁妞不注意,把玩具拿过来给小朋友玩了。结果妞过来抢,小朋友又不给,妞就大哭了一顿。 后来反思这件事,其实是自己好面子,不想在客人面前丢脸,更像在客人面前表示自己孩子很听话。我忽略了一点,就是妞需要先经历拥有的过程,才会愿意付出。 所以,再有小朋友想要妞的东西,我都会让妞自己做主。我会跟妞说:“你的东西就是你的,你是他们的主人,你愿意分享就分享,不愿意分享也没关系。” 别让你的权威,透支了情感账户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是父子俩在客厅看电视。然后孩子吃了一根香蕉,他因为不想走动,于是把香蕉皮当球一样,投篮到了不远的垃圾桶。但是,没有香蕉皮没有投中,刚好就落在了垃圾桶外的地上。 爸爸让孩子捡到垃圾桶里,但是孩子不愿意。最后,爸爸命令孩子必须去捡,不然别想看电视。最后,孩子香蕉皮没捡,电视也被关了。最后两人发生了冲突。 这就是亲子间,典型的权力之争。说服孩子去捡香蕉皮的方式很多,爸爸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要用权威威慑孩子行动。而且看电视和捡香蕉皮本身就是两件事,爸爸也不应该混为一谈。 孩子年幼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也会很听父母的话。但是大一些,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后,他们就不甘心被控制了。当面对父母的吩咐,还有偶尔的吼叫、威胁,他们内心是抵触的。 父母的操控、威胁、暴力,只会让情感账户透支,严重的时候,亲子关系拉起警报。 其实,给情感账户投资的方式很多,常用的可以有这几种: 理解孩子 上幼儿园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时候,让你去陪他搭积木。这件事情,在我们看来,就是玩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幼小的心理,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孩子玩一会。这每一次的陪伴,就是在向情感账户里储蓄。 注重小节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就像生活中,有时候,我无意间说了一句其他小朋友的好话,妞就会来问我:“我不好吗?”“你不爱我了吗?”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肯定地回答“我当然爱你。” 人的内心都是极其柔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龄。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注重小节,去觉察孩子的小情绪。 敢于致歉 在很多家长心理,可能觉得,跟孩子道歉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事情。但是,真诚地道歉,就是一种感情投资。 就像有时候妞在看电视,规定的是2集,妞正在看第二集。但是我没有时刻关注,感觉时间过去很久了,于是对妞说:“你是不是又在偷偷地多看?”妞会说我冤枉她了。 这个时候我会给妞道歉,说“对不起,我没注意时间,误解你了。” 真诚的道歉,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同时,也意识到,犯了错误,就要及时道歉、真诚地道歉。 无条件的爱 你爱你的孩子吗?不管他聪不聪明、成绩好不好? 我就见过一位家长,他只爱考试成绩好的时候的孩子。这位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很少关心,但是一到考试出成绩,他就特别上心。孩子考试取得了好的名次,他就开心得不得了。一旦孩子考差了,那少不了一顿痛打。 这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而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鼓励孩子健康成长。 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常,来给亲子账户储蓄吧! 趁休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看场电影,或者吃个冰淇淋; 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可以去问问孩子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知道孩子喜欢手工,可以给孩子买一份操作指南…… 坚持在每一件小事上给孩子投入爱,一点点往情感账户里储蓄,存款就会增加,赤字也会越来越小。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一点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